黑灰产5元可AI脱衣20元可换脸 面具滥用威胁社会安全

在影视作品中,换脸技巧常作为奇幻元素出现,角色借助面具如同施展魔法般瞬间变换容貌。而今,硅胶制的人脸面具已变为市售玩具,不幸的是,这也成为某些违法分子逃避识别、破坏公共秩序与安全的工具。

黑灰产5元可AI脱衣20元可换脸

近期案例揭示了这种面具的滥用:三月间,上海有一名男子戴着硅胶人脸面具、口罩和帽子,装扮成老年人,成功侵入四户住宅,窃取财产超十万元;年初,浙江天台警方揭露了一起利用面具撬车窗盗窃的案件,犯罪者是位有多次前科的老手,利用面具作为新手段在监控盲区行窃;另有一名50余岁男子在河南利用面具伪装成年轻模样入室行窃,最终被捕。

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李小波教授介绍,尽管硅胶人脸面具不算新生事物,但得益于3D打印技术的进步,其与真实人脸的相似度大幅提高,足以规避视频监控。

这些面具如何流通市场?通过短视频平台搜索“人脸面具”,可见许多变脸视频浏览量破万,评论区不乏求购链接的留言。电商平台同样充斥着这类商品,关键词如“硅胶面具”、“仿真变装道具”等,价格自数十元至数万元不等,它们被标榜为玩具或节日装饰。面具细节逼真,有的甚至模仿公众人物,甚至还有变性效果的全身头套,售价数百元,销量可观。

值得注意的是,定制高度逼真面具无需任何身份验证。多家店铺提供定制服务,价格几千到上万元,仅需提供照片或头围尺寸,无需说明购买目的,也无需身份登记。面具材质决定了其柔软度和仿真度,硅胶材质因贴合度高而更受欢迎。

技术进步使“变脸”手段不断翻新,从网络刷脸盗密、AI换脸,到硅胶面具的日常应用,不乏利用面具躲避监控实施犯罪的例子。有商家声称高端定制品能骗过人脸识别系统,甚至有买家反馈面具帮助其通过面部识别验证,用途可疑。

随着面具越来越逼真,担忧也随之增加,担心其成为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工具,如电信诈骗、逃避安检、冒名顶替等。法律专家指出,未经许可制作他人面容的面具,还可能侵犯肖像权和名誉权。专家警告,面具滥用可能导致社会信用体系面临风险,尤其是被用来接近重要场所或制造虚假信息。

对此,专家和业内人士呼吁加强对人脸面具的监管,包括填补法规空白、提高特定场合的安全检查与监控技术、强化网络销售平台的责任,以及开展公众教育,提高对硅胶人脸面具潜在风险的认识,共同遏制其滥用趋势。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