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肥牛“出圈”的背后,锅圈如何助力黑山肉牛产业完成“三级跳”?

夏末初秋,东北的天气转凉,养了十多年牛的辽宁小伙李林(化名)和往常一样,一早来到自家的牛棚“巡视”,嘱咐养牛场的工人今天需要投下多少量的草料和谷物。

23个大棚、6000多头黄白花色的西门塔尔公牛,它们的健康状况和进食情况是李林每天最为关心的事,“给牛喂食得有讲究,要吃得健康、科学,我们都希望牛的体重、出肉率能上去。”

据李林介绍,西门塔尔牛是国产肉牛中的优质品种,生产性能好,适应性强,产肉率高且肉质优良。在他的养殖场,通过对防疫和饲养配料的标准化管理,一头牛的养殖周期为1年,每年场内的出栏量能够达到6000头。

这一规模不小的养牛场正是当地知名企业辽宁绿源肉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源肉业)稳定合作的肉牛养殖基地之一。据了解,绿源肉业在拥有4个自建养殖场的情况下,还签约了多个像李林这样的优质本地养殖户,以确保第一手货源的稳定性。

在过去长达8年多的合作里,绿源肉业将这些新鲜、高品质的牛肉源源不断地送向锅圈食汇(以下简称“锅圈”)。作为锅圈的“N个一”食品工程之一,其和绿源肉业的携手也是通过“单品单厂”合作模式,以肉牛生产加工为契机,撬动当地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当地走出三产融合“大生态”的典型路径。

“从源头把控食材品质,以销定产,将对食品安全的管控链条向一产延伸,是企业发展的必要路径,也是政府十分重视的发展方向,三产联动的合作模式有助于当地肉牛产业健康、长久地发展。”黑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晁英杨表示。

以“质”提“量”,黑土地上的“金牛”产业链

我国东北三省之一的辽宁,地处渤海之滨,有着得天独厚的作物种植条件——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元素的肥沃黑土地、温润丰沛的辽河水源,以及充足的日照和适宜的昼夜温差。

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在此处繁茂生长,每一次的丰收都为这片土地上饲养的牛羊提供了最为天然、优质的食物,因而畜牧业也得以在此蓬勃发展。

其中,沈阳市辽中区是目前省内规模最大的肉牛养殖区,距今已有超三十年的肉牛养殖历史。辽中区委宣传部的统计数据显示,辽中区肉牛年存栏量在2020年已达28万头,出栏量达33万头,且这两个数字在近年里还在持续增长。

辽中区饲养的肉牛品种主要是李林养殖的西门塔尔牛,这一品种原产于瑞士,在20世纪初被引入我国。通过与国产黄牛杂交,目前国产的西门塔尔牛呈现了非常好的肉用特性,其肉色鲜红、纹理细致、富有弹性,大理石花纹适中,营养丰富,牛肉等级明显高于普通牛肉,是高品质的食用牛肉。

长期布局食品供应链的锅圈在8年前就看准了这一当地产业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将距辽中区肉牛养殖基地仅90公里的绿源肉业发展成了上游供应商之一。

锅圈相关负责人介绍,绿源肉业所在的黑山县政府不仅要求肉牛加工企业养殖有模式,加工有规则,对影响肉牛生长的关键要素饲料品质也进行严格把控,“在锅圈向一产、二产生态融合的过程中,给予企业非常大的信心和政策支持”。

例如,在饲养环节,当地政府要求企业在饲料的用量和频次上进行标准化管控。“无药残是我们对企业最基本的要求,并且当地的饲料企业必须加入反抗生素联盟,通过生物发酵技术,确保饲料的品质供应。”晁英杨介绍,黑山县政府每年会抽调500万元以上的资金,对生猪、肉牛、鸡蛋等产品进行不定期抽检,长期关注和推动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当地政府重点招商引资的项目之一,便是绿源肉业的肉牛屠宰加工项目。绿源肉业总经理王继伟表示,公司成立至今,始终坚持国产肉牛的养殖加工,聚焦牛肉食材的原料加工及供应,致力于将肉牛加工发展成当地的强势产业。

截至目前,绿源肉业已成为锅圈“牛肉”原材料供应链中合作时间最长,供应量最大的企业。王继伟透露,2023年,绿源肉业对锅圈供货的总销售额达2.49亿元,“锅圈的订单量和销售额在近年来逐年上涨”。

晁英杨也坦言,锅圈对当地肉类企业和肉牛产业链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发展的关键就是以销定产。”

可以看到的是,在黑山县的产地优势、优质企业和政府的通力合作以及锅圈的助力这些“天时、地利、人和”之下,当地肉牛产业链得以大力发展,黑土地上的黄白花公牛变成了助农增收的“金牛”。

一卷肥牛的“出圈”,“单品单厂”的胜利

“锅圈尚未开设C端门店时,我们双方就开始了合作。”王继伟介绍,绿源肉业与锅圈的合作已有8年之久。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在合作初期,工厂生产的一款肥牛卷尝试着向锅圈彼时的约1500家门店进行投放,“一家门店一天可以卖出5、6盒,原来每天生产1吨的产品,逐渐增加到了10吨,最高峰时两个工厂全天对该单品的生产总量达25吨”,“这个销售情况是超预期的”。

一卷肥牛的“出圈”,背后是绿源肉业对高品质的追求以及锅圈对“单品单厂”合作模式的打造和投入。

在牛肉的来源上,绿源肉业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与当地养殖户签署回收合同。为了保证牛肉的食品安全,绿源肉业会对肉牛进行多轮检测。第一轮检测便是在养殖场,只有肉牛尿液进行快检合格后,牛才会被装车拉回加工厂。

此后,肉牛会在绿源肉业的工厂车间里经过清真屠宰、48小时排酸工艺。完成排酸后,经过分割的大块牛肉将进入一体化加工生产车间,并经过精细分割、原肉整切、真空锁鲜、冷冻保鲜等过程,最大程度保留鲜肉的营养和质感。

在加工过程中,检验检疫人员也会对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监督和检测。他们对牛肉的各项指标进行细致检查,只有符合行业标准和规定的牛肉产品才被允许出厂销售。

“从活牛到真正的产品生产完毕,基本要经过十余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企业一直坚持一个标准,即所有装箱打包好的产品,肯定是百分百合格的。”王继伟称。

与此同时,绿源肉业的特点还在于其对牛肉制品的专注。区别于多个综合型企业,绿源肉业在细分品类中不断摸索、提升。

“肉类加工的行业中,同类品不缺,同等品也不缺,缺的是同质同价的产品。”在行业竞争中,王继伟深谙质价比的重要性。因此,他也强调,不同于其他多数企业,绿源肉业的肉牛均为当天屠宰,当天加工,因此肉质更新鲜,食用时的口感更嫩滑。

对于上游供应链的打造,锅圈创新发展出了“单品单厂”的合作模式,即选择一家工厂最具有优势的核心品类进行合作,让锅圈的每一款产品背后都凝聚着这一食材的顶尖生产工艺。

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锅圈打造了多个“N个一”食品工程,除了绿源肉业,还有代表“一只虾”的逮虾记、“一个番茄”的澄明食品以及“一个丸子”的丸来丸去食品等优质企业。

锅圈助力三产融合,黑山肉牛产业“三级跳”

最新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锅圈共有9660家门店,其中自营门店10家,加盟店9650家。

并且,锅圈创始人、董事长杨明超在8月末业绩发布会上透露,锅圈已制定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通过双场景、双品牌、双渠道的模式,推动网点向2万家扩展。

线下零售的万店规模为企业打开销路,也反向带动了企业的生产能力的发展。“现在锅圈线下门店的快速发展倒推着我们必须对我们的企业进行改革,投资建设新工厂,扩大成产线,提升产能。”王继伟称。

据了解,随着锅圈市场开拓的加速,绿源肉业也在加快产能建设,其二期工程项目的9800平厂房建设已经步入收尾阶段,预计将于10月末投产。投入使用后,该厂房将用于肉牛副产品的深加工,以满足锅圈产品品类扩充的需求。

同时,为了加强养殖源头的把控力度,目前绿源肉业也在发展自己的肉牛养殖场。在王继伟看来,绿源肉业与锅圈的合作是相互陪伴、共同成长的一种长期主义价值,“打造出同质同价的好产品,是打造高复购率的关键,这也是市场上非常稀缺的品类。通过与锅圈的合作,我们只需要做好产品,借助锅圈的市场地位和份额,能把产品的融合与推广带动得更好。”

得益于锅圈渠道的优势以及对消费者市场的快速洞察,绿源肉业积极研发多种产品,以适应锅圈在火锅、烧烤等食用场景中的食材需求。据了解,绿源肉业已经上线了大约30款产品,覆盖火锅涮品、烧烤食品和预制食材等多个品类。

在锅圈的助力下,绿源肉业完成了从传统肉类交易到肉制品零售,再到肉制品精细加工的产业“三级跳”,而这也是锅圈众多生态伙伴中的一个成长缩影。

近年来,在以锅圈为代表的餐饮数字零食企业的供应链加持下,黑山县以绿源肉业等龙头企业为支撑,以三产融合为抓手,推动当地肉牛屠宰产业发展壮大。

“食品产业是最大的民生产业,食品安全一头牵着民心,一头关乎产业,因此企业将触点向一产延伸,从源头确保食材的品质安全,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晁英杨表示,“以绿源肉业为代表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为支撑黑山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锅圈的介入,通过发挥平台价值和在销售端对产品质量的统一把控,以销定产,倒推生产端发展,市场端的大数据反馈也有助于产地源头企业更好地适应和了解市场及消费者需求,形成产业上下游的良性协同与互动,以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链的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