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开启海上调查,首次搭载境外科学家下潜

8月10日,2024年西太平洋国际航次从青岛起航。据了解,2024年西太平洋国际航次是在“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学计划下开展的首个大洋国际共享航次,也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次搭载外籍科学家下潜作业,计划在西太平洋典型生境目标区开展生物多样性及环境调查,共60名队员共同参与,将海上作业45天。

开启为期45天的海上调查

8月10日,2024年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由“深海一号”船执行,从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码头起航。航次按照“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学计划总体安排,由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牵头,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组织实施。来自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自然资源部北海预报减灾中心、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12家单位的科考队员,以及哥伦比亚、葡萄牙、澳大利亚、墨西哥、尼日利亚、新加坡、孟加拉国等国家8名外籍科学家,共60名队员共同参与,海上作业时间45天。

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是6大洲科学家共同发起、共同设计、共同实施的一个科学考察航次。调查区位于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链,这是全球最古老的海山群、海山平均水深1500—3000米、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矿产资源,生物多样性高、生态系统独特。前期调查研究发现,西太平洋海山区具有显著的南北环境梯度,这个航次从北到南设置了3个调查工作区,通过“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调查,重点研究环境梯度对深海海山的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

“蛟龙”号将首次搭载境外科学家下潜

2024年西太平洋国际航次是在“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学计划下开展的首个大洋国际共享航次,也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次搭载外籍科学家下潜作业。航次计划在西太平洋典型生境目标区开展生物多样性及环境调查,利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箱式、拖网、CTD(温盐深测量仪)、Lander(海底着陆器)等装备调查海山深海生物类群,掌握深海典型海山生境所在区域的位置、环境特征和生物群落组成,进一步提升调查海区的深海生物多样性和深海生态系统的科学认知,支撑“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学计划。

据了解,从2009年到2017年,“蛟龙”号用8年的时间下潜了158个潜次,实现了中国载人深潜从0到1的突破。2017年,“蛟龙”号开展大修与技术升级工作,升级后的“蛟龙”号自2020年—2023年,连续执行了6个航次,3年内下潜94次。年平均下潜次数从19次提高到31次,作业效率大幅提升。“蛟龙”号年平均下潜次数不断提升,也展示了装备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提升。针对中国大洋86航次海山区作业特点及国际航次要求,“蛟号”号运维保障团队进行了总体规划,按节点顺利完成备航任务;针对性地开展了舱内升级改造,提升深潜作业效率。

“深海一号”预计9月下旬停靠香港

另据了解,“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学计划由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牵头,组织全球6大洲、39个国家、64个机构的专家共同发起。该计划是联合国“海洋十年”批准的第4批“行动方案”中唯一的大科学计划,也是我国迄今获批的唯一聚焦深海的大科学计划。实施2024年西太平洋国际航次是我国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深海生物多样性养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举措,将为我国提升全球深海治理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9月下旬“深海一号”返航期间将携“蛟龙”号停靠香港,届时将举办“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国际研讨会,总结本航次科学认识和成果。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高雅洁通讯员姬瑛凡石亦斌)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