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券商股权投行部门降薪传闻四起,业内:折射目前投行“股弱债强”格局

近期,市场上关于投行降薪的消息频出,折射出券商投行业务的周期属性。最近,一则关于某头部券商股权投行部门降薪50%的消息在业内广为流传。

据悉,目前券商股权投行人员的薪酬结构通常为“固定薪酬+年终奖金”。业内人士认为,假如有券商在这个时点公布降薪的方案,一般都是针对固定薪酬。

另外,有分析认为,为何上述传闻强调的是“股权投行部门”降薪,这或与今年以来券商投行业务“股弱债强”的发展格局有关。

与此同时,在IPO持续收缩的背景下,保代的阶段性过剩已然显现。据Choice统计,截至今年7月31日,注册保代规模增长至8830人,然而同期今年来A股的IPO项目大约只涉及100名保代,占比仅在1%左右。

券商股权投行部门降薪消息频传

最近,多家大型券商股权投行部门降薪的传闻在市场上不时出现,并引发了较多的关注。

例如,日前市场有传闻称,某头部券商股权IBD降薪50%。有投行人士告诉记者,IBD是英文“Investment Bank Department”的缩写,即投资银行部门。

另外,最近还有传闻称,沪上某大型券商的投行部门也出现了大幅降薪。而在今年早些时候,北京另一家头部券商也曾传出IBD降薪的消息。

据一位券商业内人士介绍,“股权投行人员的薪酬构成一般包括固定薪酬+承揽绩效奖+保荐费/签字费(津贴)+年终奖,这是一般市场化引入的团队的薪酬方案。现在都是投行委员会的整体条线统筹管理,基本是按利润提奖金,基本只有固薪+年终奖金,过程奖偏少。”

“(有券商)这个时点公布的降薪方案,一般都是针对固薪。本来奖金在这个项目收入寥寥的时期,就没什么可谈的。”他进一步表示。

某金融猎头则向记者表示,今年券商股权投行部门降薪已经不是个别现象。据他称,今年券商股权投行人员固定薪酬打对折的情况不在少数。

在某位有多年投行从业经历的人士看来,降薪已是券商投行较为普遍的现象。据了解,今年他有从之前工作多年的某券商投行部门离职的打算,“想换个行业,投行现在性价比太低了”。 他表示,“如果是去年从投行离职机会更好,去年从投行走的人还没那么多,出去相对好找工作一点。今年形势比去年差,投行出来的人又很多,找工作会相对困难些。”

关于降薪,上述券商业内人士还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头部券商上半年也就5-6单IPO,而且大多都是小单,假设每单3000万元的收入,也就1.5亿-2亿元左右收入。头部券商股权融资的人员都有1000人,假设人均3万固薪×1000人×6个月=1.8亿成本,还不包括差旅、福利等运营费用。照此形势,今年亏损的压力较大,因此降薪已是必然事件。”

投行业务呈现“股弱债强”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传闻强调了“股权投行部门”的降薪。而这或与今年以来券商投行业务的结构性特征有关。

据Wind统计,在下半年IPO持续收紧的背景下,2023年度超过15家券商投行业务出现亏损,如广发证券、山西证券等亏损超过1亿元。虽然目前多数券商的中报还没有披露,不过预计随着今年股权融资规模同比趋于进一步收缩,这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各券商投行,特别是股权融资业务的业绩。

某券商行业研究人士表示,“券商投行业务上半年的成绩呈现‘股弱债强’格局,股权融资团队基本是亏损,债券融资业务创收和去年基本差不多,整体投行部门处于债融赚的收入刚好覆盖投行部门整体的薪酬或者处于整体微亏的状态。越大的券商,这个特点越明显。”

“股权融资业务,前期业内预期这两年可能每年都保持100家IPO的状态,今年上半年IPO家数实际不到50家,和这个预期基本匹配。因为各家普遍赚不到IPO承销费,同时再融资也缩减,境内股权融资业务承压已是不争的事实了,而且预计还要持续。”

在此背景下,投行人员的阶段性过剩已成为一个越发突显的现象。近年来,注册保代数量持续扩容。据Choice统计,截至2018年年末,行业注册保代总数为3678人;至2023年12月31日,注册保代规模已达8632人。而去年A股的IPO项目大约涉及600名保代,即在过去一年,有超九成的保代无签字IPO。

截至2024年7月31日,注册保代规模增长至8830人,同期今年来A股的IPO项目大约只涉及100名保代,占比仅为1%出头。

上述人士表示,“现在投行的动态基本是在分流人员,尤其股权融资业务的投行人员,职业危机感都比较重。一方面是监管目前事后追责力度比较大,撤否率高,发函多,券商吃函后内部问责追回薪酬的措施也在加码。另一方面是面临降薪或者分流到其他岗位去。”

根据上述人士观点,相比股权融资业务,投行债券融资业务今年发展形势相对较好,也是各券商都在发力的方向。某头部券商投行部门相关负责人近期曾向记者表示,今年公司债券融资业务形势尚可,相关业务条线还在增加人员。

然而,某大型券商投行部门相关负责人也向记者指出,债券类项目对工作人员的需求总体不及股权项目,“一般而言,债券类的项目要比股权类业务的项目组的人员要少,因为它的底稿要求和尽调范围都不一样。”

另据上述人士介绍,过往,券商投行的IPO收入贡献最大,而现在行业纷纷开始寻求发展一些有创收潜力的业务,比如:1、并购业务,尤其是在擅长的行业领域;2、做FA(财务顾问)等资源撮合业务,不过单笔收入较低;3、跨境业务条线,投行协助企业走出去提供相关服务。此外,由于境内IPO收缩幅度较大,各券商投行不得不把去港股融资视作一个重要方向。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